龚晓康教授参加国际中国哲学学会(ISCP)第23届国际会议

所在栏目:党建思政作者: 发布者:8040威尼斯最新线路检测发布时间:2023-07-01浏览次数:199


龚晓康教授参加国际中国哲学学会(ISCP)23届国际会议


2023620-23日,国际中国哲学学会(ISCP)23届国际会议在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举行,8040威尼斯最新线路检测龚晓康教授应邀参加了会议。本次会议以“中国哲学的多样性”的主题,内容涉及儒家传统和当代对儒家思想的反思、道家观点的持续重要性及其范围、中国的宗教哲学、中国传统思想主题的当代诠释、中国哲学的世界传播等。来自美国、中国、瑞士、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的近百名学者参加了会议。

620日上午的开幕式上,国际中国哲学会会长、加州大学河滨分校Lisa Raphals(瑞丽)教授致欢迎辞,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Mark Csikszentmihalyi(齐思敏)教授作了Yan Hui's Hut Has No AddressCommentary as a Site for Defining and Combining Philosophical Traditions(颜回并非不言:哲学史注释中的延续和连接)的主旨演讲。

龚晓康教授主持了622日下午的“孝、三教合一、自我(Filiality, the Three Teachings, and Selfhood)”专题分场。该分场共有三位发言人,首先是龚晓康教授作了“三教合一:中国哲学话语构建的历史经验与现实路径”的发言。随后,重庆市社会科学院马晓政副研究员以“《大智度论》对有我说的批判”为题作了发言,他认为《大智度论》对有我说的批判乃是要凸显“中道”的观念。第三位发言者为西北师范大学的白宗军副教授,发言题目为“如来藏佛性真我为什么不是梵我论”,他认为佛性真我与梵我实际上存在着诸多的差异。

龚教授在发言中指出,儒释道三教皆以“道”为根本旨归,并立足自身本位而不断融会他者,终而形成了蔚为大观的“三教合一”思潮。但是,“三教合一”思潮的形成,并没有泯灭三教之间的差异,反而促进了三教各自话语体系的构建。他认为,寻求同一性、自觉差异性、超越同异之辨,既是“三教合一”思潮得以形成的历史经验,也是当下中国哲学话语体系构建的现实路径。中国哲学话语体系的构建,需要对“哲学”概念做出澄清。海德格尔关于哲学是“对存在者之为存在的响应”的解读以及牟宗三“哲学原型”的提出,尤其具有启发意义。最后,他指出,中国哲学话语体系的构建,应在对“哲学”保持觉解的基础上,不断地与西方哲学保持视域融合:“求同”,以为双方提供对话的场域;“存异”,以为双方提供激活的可能;只有超越中西哲学的同异之辨,才能实现中国哲学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。

623日下午,大会举行了闭幕式。国际中国哲学学会(ISCP)创始人、夏威夷大学哲学系终身教授成中英作了On Twenty Categories in Chinese PhilosophyPlurality and Systematicity (中国哲学范畴的多元化与系统性:二十范畴论)的主旨发言。最后,国际中国哲学学会(ISCP)执行委员会宣布,学会第24届国际会议将于2025年在斯洛文尼亚举行。